環保新聞
聯系方式
-
公司:廣東東鴻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先生
電話:18576851991
傳真:0769-28636041
網址:www.925925.com.cn
郵箱:1218061775@qq.com
地址:東莞市虎門鎮莞太路271號1棟

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實施城市立體綠化工程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城市危廢處置能力的短板正日益凸顯。為此,《重慶市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布局規劃(2018-2022年)》提出:要在2020年年底前,建成投運長壽危險廢物處置場二期等項目,新增集中處置能力42.25萬/年;鼓勵和支持璧山、江津、涪陵、萬州以及黔江等地區新建(擴建)危險廢物集中焚燒和填埋設施;到2020年,全市新增水泥窯協同處置能力43.1萬噸/年;新增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能力1.13萬噸/年;在10個區縣開展危險廢物綜合收集貯存試點工作;組織開展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規劃(2019~2035年)工作,布局一批重大處置設施。
截至今年11月30日,重慶市全面完成153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工作。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達到100%,9個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保持穩定;目前長江干流重慶段總體水質為優,42個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國家年度考核88.1%的目標要求。
大氣污染防治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工作。截至11月30日,重慶市累計建設和鞏固揚塵控制示范工地1740個、示范道路1700條;累計治理VOCs工業企業376家;完成34臺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今年完成國電投合川電廠1#等7臺機組共252萬千瓦改造,全市累計完成15臺共616萬千瓦機組的改造量,占全部改造任務的91%;完成10家玻璃制造企業的脫銷深度治理和兩臺燃氣鍋爐煙氣脫硝及低氮燃燒改造,以及539家燒結磚瓦企業整治;督促全市33家水泥熟料生產企業和539家燒結磚瓦生產企業實行錯峰生產。
今年,重慶市在對2017年重點重金屬排放量進行核算的同時,對41家電鍍企業、9家鉛蓄電池企業及1家再生鉛企業情況進行專項調研,在同各區縣人民政府簽訂的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中明確減排目標。截至11月底,6個重金屬減排項目已完成治理;4家電鍍企業關閉或搬遷;完成了7塊污染地塊治理修復,治理修復污染土壤28.8萬立方米,提供修復后的凈地76.9萬平方米。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
農村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今年,重慶指導各區縣按照“戶集、村收、鎮(鄉)運、區域處理”模式,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因地制宜處理農村分散污水,鼓勵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持續改善。
強化管理,提升環境監管水平
今年以來,重慶市在產業環境準入、重點污染源監測、生態環境風險防范等方面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管理體系,持續改善監管效能和效率,始終將科學性和專業化水平貫穿于環境管理的全過程。
2.04萬平方公里,是重慶市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4.82%。
為守好這道生態安全“生命線”,在今年《重慶市生態保護紅線》正式發布后,隨即啟動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試點工作,目前已完成界樁、標識牌的安裝。
作為環境保護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環評制度在有效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同時,也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緊密相連。
一直以來,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始終嚴格執行規劃環評制度,以“三線一單”為手段,劃框子、定規則、查落實。截至11月底,已完成 72項規劃環評審查工作。全市審批項目環評文件3436份,涉及總投資 5900億余元。其中,不予或暫緩批準44份,涉及總投資 153億余元。
今年,重慶市多次啟動噪聲污染防治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建筑施工噪聲污染違法行為,查處了一批噪聲污染違法行為,并對多個夜間施工噪聲擾民的項目業主和施工單位進行了集中約談,有效遏制了噪聲污染。
不良企業違規排污,收到的不只是來自環保部門的罰單,可能還要面臨政府多個部門的聯合懲戒。2017年,《重慶市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出臺,將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市級重點監控企業納入評價范圍,并設立“紅黑名單”。評價辦法出臺后,重慶對445家企業的2016年環境信用等級開展評價,57家環保誠信企業被納入環境保護領域“紅名單”,10家不良企業被納入“黑名單”。
據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環境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涵蓋了企業從環評、建設,到投產運行、污染治理的各個環境管理環節。既有過程管理的指標,也有排污結果的指標;既有大量的扣分項,也設定了8項加分指標,鼓勵企業在守法、達標排放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綠色發展。
在建立和增強環境信用意識方面,企業可以分“紅黑”,地方則要斷“源頭”。隨著國家地表水質監測事權上收,水環境好不好,地方已無發言權。
截至11月底,重慶市承擔的48個國家水站建設任務均已全面完成站房建設、儀器設備安裝調試及聯網等工作,監測數據已上傳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已建成100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正組織開展聲環境自動監測站建設;江北區完成輻射監測設施儀器配置并開展了實驗室資質輻射擴項評審工作,璧山、銅梁、潼南等地也正在有序推進相關工作。
嚴峻的環境形勢,讓環保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巨大的資金需求。為帶動社會資金投入,培育壯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重慶市創新環?;疬\作模式,聯合廣西、湖北的地方企業分別成立扶貧產業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重慶環保產業基金公司股權轉讓取得進展,預計基金總認繳規模將超過90億元。
除了環保基金的帶動,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也對地方生態環境治理工作起到了激勵和促進作用。自今年實施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以來,龍溪河、大溪河水質穩定提升至Ⅲ類,梁灘河、花溪河等河流水質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從“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到“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改革正在發揮效力。今年,重慶出臺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將改革工作納入《重慶市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重慶市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2018—2020年)》;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任副組長,13個市級部門(單位)為成員的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權利人和具體責任部門;同時制定了配套制度,并注重強化宣傳培訓和督察指導,以確保改革達成實效。